夜色沉沉,酒肆内灯火通明,红木桌椅映着暖黄的光,酒香四溢,人声鼎沸。
几盏美酒下肚,学子们的交谈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。
李流苏站在一边,眼睛轻轻扫过四周。虽然她面上保持着温和的笑容,但心里却有些忧虑。
实在没想到啊,不过几杯眉间雪,就能让这群书院学子喝得有些上头。
李流苏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一桌,几位学子已经开始有些放肆,言辞间不乏轻佻与无所顾忌,甚至有人大声议论起皇帝今年推出的新政——
“商贾之家的后人,居然也能进我们白鹿书院了?真是世风日下!”
“正是!经商之人,逐利而行,岂能与我等寒窗苦读之士同列?”
这话一出,几位学子纷纷附和,语气间透着几分傲慢。
李流苏一听,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,心中隐隐担忧。
白鹿书院向来以学风严谨著称,而今年陛下颁布新政,特许商贾之家的子弟也能入学——此举虽开明进取,却也无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。
眼下这几位学子的言辞,倒是显露出了一丝对新政的轻蔑与抗拒。
然而,就在此时,一道清润的嗓音缓缓响起:“文人之风,本应宽容,何必以出身论人?”
这声音不高不低,温和却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坚定。
李流苏循声望去,只见自己身边的蒋南玉正目光淡然地扫视四周。那双如寒星般澄澈的眸子映着烛光,透着几分沉静的锋芒。
“若因出身便轻视他人,岂不失了文人的风度?”蒋南玉语调平稳,话语间不见咄咄逼人,却有一种令人无法反驳的从容。
几位学子闻言愣了一瞬,有人皱眉道:“郎君此言未免过于仁厚。商贾之家求的是利,哪能与读书人相提并论?”
“可若无商贾之人,布匹何来,纸墨何来,粮食何来?”
蒋南玉语气未变,仍旧温润,“世间百业,各司其职。若无商贾之人运粮北上,书院弟子又岂能安坐于堂,读书习字?”
这番话一出,场间顿时静了一瞬。
李流苏微微挑眉,心中闪过一丝赞赏。
酒宴间的气氛微妙了几分,她轻笑一声,借此机会开口:“既然诸位都是书院的文人雅士,不如以诗会友?”
李流苏语调温和,还带着几分随意的笑意,但在场众人都听得出,她此言既是提议,也是缓和气氛的妙法。
“李娘子说得对,正好我们也可借此机会展现一番。”一位年轻学子笑着捧起酒杯,似乎有些跃跃欲试。
“既然是李娘子提议,那就按她的意思,来一场比拼。”几位学子纷纷附和,言辞中透露出几分玩笑,却也带着期待的神色。
承福将准备好的纸笔及时呈上来。
李流苏微微点头,满意地看向他们。她轻轻举起手中的酒杯,温声说道:“好,那我们就线以‘明月’为题。”
这话一出,四周顿时安静了片刻,随即纷纷点头,皆有几分兴致盎然。
“明月?”一位学子低声重复,眼中有些疑惑酒肆中瞬间安静不少,一时间纸笔交错,墨香四溢。
一柱香后,几个学子停笔,李流苏走到他们身边。其中一人高声朗诵:“冷月照疏影,风轻夜未央”
简洁雅致,引得周围一片赞叹。
紧接着,又有一位学子念出了自己的诗“举杯邀皓月,醉卧听松湍。”
……
“江天漠漠月如银,孤棹微摇向远津。”
然而,几个学子的诗表现虽然精彩,却始终未能打破李流苏心中的期待。
也不知是不是从小学了太多名诗的原因,她总觉得几乎每一首都带有些许的马虎与做作。
在她眼中,这些诗作却并没有太多的惊艳之处。她微微皱眉,不禁有些失望。
就在此时,旁边的一位学子突然开口道:“于郎君,你虽然生于商贾之家,但身上气度非凡,必有过人之处,不如也来一首,给我们也开开眼界。”
他口中的于郎君,正是蒋南玉。
这话虽然是带着调侃,但里面的挑战意味却分明。众人纷纷望向蒋南玉,目光中透着好奇与期待。
只见蒋南玉闻言微微一愣,随即点了点头,声音清润且不失从容,“既然大家都邀请了,那我便试一试。”
他的语气依然温和,眼中带着几分淡然。
蒋南玉走到桌前,拿起了笔蘸上墨水,平静地开始写诗。几位已经写完的学子立刻安静了下来,目光集中在他的身上。
李流苏也感到一丝好奇,虽然知道他的出身并非书香门第,但此刻看他手执毛笔,还是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。
蒋南玉写字的速度并不快,但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一种从容不迫。他的笔势流畅,字字铿锵有力。
片刻后,他终于停下笔,然后微微一笑,轻轻将纸卷递给李流苏,“请过目。”
李流苏接过纸卷,低头一看,顿时愣住了。那字迹如行云流水。
“长空万里夜沉沉,霜色天心冷透襟……人生如梦共浮沉。”
旁边的学子们也纷纷围拢过来,开始讨论这首诗。“想不到于郎君的才情居然不输我们白鹿书院的人!
蒋南玉淡然一笑:“过奖了,不过是一首随意的诗。”他的语气平静,仿佛从未觉得自己的才华值得过多称赞。
几位书院学子纷纷低头,心中默默点头,显然蒋南玉的这首诗已经让他们刮目相看。
“这诗……”李流苏轻轻喃喃道。
她不禁盯着蒋南玉,原本以为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布商,没想到竟有如此深厚的学识。
李流苏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。这个男人,真的只是一个商贾之家的公子吗?
不过她没有急着问,只是微微笑道:“蒋公子真是让我刮目相看,看来今天的诗赛,让我发现了一位真正的才子。”
蒋南玉微微一笑:“李姑娘过奖了,我所作不过是随意发挥,并无心思去刻意雕琢。”
李流苏看向蒋南玉:“郎君虽为商贾,但这才情倒像是学士呢。”
蒋南玉轻轻收起诗卷,淡淡地答道:“在下虽为商贾之人,但祖上也为书香之家,家族子弟常有求学的传统,因此我也曾上过私塾。”
李流苏闻言点点头,但心中的疑虑却并未心中退去,她轻轻放下手中的酒杯,然后若有所思地低下头。
四周的学子们已在继续讨论蒋南玉的诗作,她的思绪却渐渐远离,完全沉浸在对蒋南玉身世的疑惑之中。
酒宴的气氛依然愉快,白鹿书院的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继续着诗词的讨论。
突然,一位学子拍了拍蒋南玉的肩膀,调侃道:“蒋公子,您的诗写得如此精彩,不如就担任今晚的主考官吧,给我们点评一番。”
这一句话引得周围学子哄堂大笑,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愉快。
蒋南玉轻轻笑了笑,目光却并未离开李流苏,仿佛察觉到了她那份微妙的情绪波动。
他没有马上回应,只是淡淡地说道:“既然大家提议了,那就不妨随兴而为,我倒是不介意为各位指点一二。”
话音刚落,他便从桌上拿起了一张纸和一支笔,放在了自己面前。学子们顿时安静下来,似乎都在期待蒋南玉接下来的点评。
就在她沉思间,蒋南玉已经开始点评起几位学子的诗作。他的声音不紧不慢,每一句话都带着一份理智和深思。
在点评的过程中,李流苏不禁注意到,蒋南玉对每一首诗的看法都异常精准,不仅字字珠玑,还能深入挖掘出诗句中的情感与意境。
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蒋南玉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炫耀与自夸,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从容的态度,仿佛这一切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。
李流苏心中不禁一阵惊叹,他的才华和气度,真的是商贾之家的公子所能拥有的吗?
她开始回忆起蒋南玉之前的种种表现。蒋南玉从不轻易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,总是言辞间透着淡淡的含蓄,甚至有时会故意转移话题。而每一次当他谈到自己的家世时,总是显得格外的低调,仿佛这不是他所愿意谈论的事情。
就在她陷入沉思时,蒋南玉突然转向她,目光温和地注视着她:“李娘子,您怎么看这几位学子的诗作?”
李流苏顿时一愣,心中微微一跳。
她轻轻整理了一下思绪,微笑着答道:“这些诗作有各自的特点,也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,但若要说最有深度的,倒是于公子的那首诗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”
蒋南玉闻言微微一笑。
这个晚上,周围的学子们纷纷发表意见,气氛愈加热烈,但李流苏却始终未能从蒋南玉身上移开目光。她心中的疑虑愈加深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