鲜网vip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鲜网vip小说 > 黑色火焰 > 第1章 菌01

第1章 菌01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“滴滴滴滴,滴滴滴滴……”

手机闹钟在床头响个不停,被子里的伸出一只手,四处摸索着,碰到后按停。

没过两分钟,闹钟再起响起,还握着手机的手立马再次按掉,如此反复了五次,当闹钟再次响起,被子被掀开,一头炸毛的乱发,带着被眼屎糊住迷蒙的眼神,男人坐起身,呆呆盯着虚空处,握着手机醒神。

锦云低头看向的手机,屏幕亮起的瞬间,一连串的消息通知便跳了出来。

"蹦蹦和锦绣应该都起床了吧..."他小声嘀咕着,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滑动,发出两条简短的信息:"准备出发,老地方见。"

锦云翻身下床,赤脚踩在冰凉的水泥地上,瞬间清醒了大半。这间位于村头的出租屋是他为了这次拍摄特意租下的,虽然简陋,但胜在离山区近,方便他们随时进山取材。他拉开窗帘,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像一幅水墨画。

"今天的天气应该不错。"锦云自言自语,迅速洗漱完毕,从衣柜里挑出一件军绿色工装外套和黑色登山裤。作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乡村文化视频博主,他早已习惯了这种随时准备出发的工作状态。

手机震动起来,蹦蹦回复了一个"OK"的手势表情,后面跟着一串兴奋的emoji。锦绣的回复则更加简洁专业:"设备已检查完毕,电量满格,存储卡清空,随时可以出发。"

锦云嘴角微微上扬,这两个伙伴总是能让他感到安心。蹦蹦是他的大学同学,性格活泼开朗,负责视频的策划和文案;锦绣则是自己的"假小子"老妹,虽然小了两岁,但摄影技术一流,现在是团队不可或缺的摄影师。

他迅速收拾好背包:备用电池、便携式麦克风、笔记本、水壶、能量棒...检查无误后,锦云锁上门,大步走向村口的集合点。

清晨的乡村小路安静得出奇,只有偶尔几声鸡鸣狗吠打破宁静。锦云的登山靴踩在碎石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,惊起路边灌木丛中的几只麻雀。远处,炊烟从几户人家的烟囱里袅袅升起,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和晨露混合的清新气息。

"锦云!这边!"

还没走到村口,他就听到了蹦蹦标志性的大嗓门。转过一个弯,她看到蹦蹦正站在一棵老槐树下挥手,身旁是正在调试相机的锦绣。蹦蹦今天穿了一件鲜红色的冲锋衣,在灰蒙蒙的清晨格外显眼;锦绣则一如既往地走实用路线,黑色摄影背心上挂满了各种配件,短发被随意地扎成一个小揪揪。

"你们来得真早。"锦云小跑几步上前,拍了拍蹦蹦的肩膀,又向锦绣点头致意。

"兴奋得睡不着!"蹦蹦晃了晃手里的笔记本,"我查了好多资料,这次'菌灵祭'据说有上百年历史了,但几乎没什么影像记录。我们可能是第一个完整拍摄整个过程的团队!"

“稳着点,”锦绣头也没抬,专注地擦拭着镜头,“传说归传说,设备得伺候好。山里湿气重,备用防潮包带够没?”

“放心,双份!”锦云拍了拍鼓囊囊的背包。三人不再耽搁,沿着蜿蜒的山路向深林环抱的古村落进发。

越靠近村子,山林的气息愈发浓郁,湿润的泥土味混合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。村口几棵巨大的古树下,意外地已经热闹起来。十多个村民,男女老少都有,背着各式各样的竹篓、藤筐,正围在一起,小心翼翼地将清晨采摘回来的菌子进行分类。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新鲜菌类特有的、略带腥甜的清香。

“嚯,这么早就在分菌子了?”蹦蹦好奇地凑过去。

一位包着头巾、笑容和善的大婶抬起头,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回答:“是啊,菌子娇气,太阳一晒就蔫巴了,得趁早分拣好,新鲜的送去镇上卖,品相好的留下晒干或者腌渍。”

锦绣的职业敏感度立刻拉满,她轻轻调整相机,开启了录制模式,镜头扫过村民们灵巧的双手和琳琅满目的收获。

锦云也蹲下身,虚心请教:“大婶,这些菌子都有什么讲究?怎么分啊?”

“讲究可多哩!”大婶来了兴致,拿起一朵肥厚的褐色菌子,“喏,这是牛肝菌,肉厚味鲜,值钱!单独放。”她又指着一小堆橙红色、伞盖带白点的菌子,“这是红菇,炖汤最香,但采的时候要小心,跟它像的有毒菇,得看菌褶颜色和有没有虫蛀。”旁边一个小竹匾里单独放着几朵颜色暗淡、其貌不扬的灰黑色小菌,“这是黑虎掌,别看它丑,香得很,晒干了比肉还贵!”

分类极其细致。不同种类、不同品相(大小、完整度、有无虫眼)、甚至不同采摘时间(晨露未干的更鲜)的菌子都被分门别类地放入不同的容器。村民们动作麻利,眼神精准,显然这是世代相传的经验和智慧。

“那…有没有一种特别白、特别珍贵的菌子?”蹦蹦忍不住插嘴,问出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,“就是传说中能救命的‘玉骨伞’?”

气氛微妙地安静了一瞬。大婶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些,带着一种敬畏的神情,压低了声音:“‘玉骨伞’啊…那是山神爷的恩赐,仙草!哪能随便采到?就算有,也不是我们这些凡人能碰的,那是祭菌灵时才能请出来的圣物。”她指了指村子深处,“你们是为‘菌灵祭’来的吧?祭坛那边,六叔公守着几朵‘替身菌’,那已经是我们能培育出的最像的了,真正的‘玉骨伞’…怕是几十年都没人见过了。”

这时,一个皮肤黝黑、眼神机灵的年轻小伙(后来得知是李大爷的孙子阿哲)凑过来,神秘兮兮地说:“不过,我爷爷说,早些年有人在后山最险的‘鬼见愁’崖壁下头,见过一片白晃晃的影子,像月光洒在石头上,但眨眼就没了。都说那就是‘玉骨伞’显灵,但那地方太险,没人敢去,也没人敢信。”

“鬼见愁…”锦云默默记下这个名字。传说并非空穴来风,它依然在村民的口耳相传和敬畏的眼神中顽强地活着,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希望。

“阿哲!别瞎说!快干活!”一个严厉的声音传来,是李大爷。他背着一篓刚采的草药走过来,看到锦云三人,点了点头,“祭典快开始了,你们不是要拍吗?跟我来。”

李大爷带着他们穿过忙碌的菌市,向村中央走去。沿途,锦云注意到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用红绳系着的小小菌干装饰,窗台上也晒着一些颜色各异的菌子,整个村子仿佛都浸润在菌子的气息里。他们路过一个用竹篱笆小心围起来的小棚子,棚子里湿度很高,隐约可见几朵被精心照料、形态饱满的乳白色菌子,在苔藓和松针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圣洁。

“那就是六叔公培育的‘替身菌’,”李大爷低声说,“花了老鼻子心血了,就为了祭典上能有一份像样的‘心意’。”

村中央的空地上,祭坛已经布置妥当。青石垒砌的坛体古朴庄重,坛上铺着翠绿的新鲜松针和苔藓。最核心的位置,几朵温润如玉的“替身菌”被红绸托着,供奉在中央,周围是山泉、鲜果和五谷。一位身着深色祭袍、须发皆白的老者(六叔公)正闭目静立在坛前,手持一根缠绕着菌丝状纹路的古朴木杖。村民们陆续安静地聚集过来,脸上带着肃穆与期待。

锦绣早已进入状态,三脚架稳稳支起,镜头对准了祭坛和那几朵被奉若神明的菌子。高清画面里,“替身菌”的菌盖在晨光下流转着柔和的光晕,菌褶细密如织,虽然缺少传说中“内蕴血丝”的神异,却也自有一股不凡的灵秀之气。

蹦蹦飞快地在本子上记录着所见所闻,眼神兴奋:“菌文化…祭典…还有那个‘鬼见愁’的线索!锦云,我们这次挖到宝了!”

锦云深吸一口气,空气中混合着泥土、菌香和松针的清新气息。他看着祭坛,看着虔诚的村民,看着那几朵承载着信仰与传说的“替身菌”,心中涌动着强烈的使命感。拍摄“菌灵祭”的盛况是目标,但探寻“玉骨伞”传说的真相,记录这濒临消逝的山林信仰与生存智慧,或许才是他们此行更深远的意义。他低声对伙伴们说:“准备好,真正的重头戏,要开始了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