乱世之世,蝗患频仍,哀鸿遍野,史不绝书。
就上官婉儿知道的蝗灾,汉末三国就发生过十多次。
初平元年,岁逢旱蝗,赤地千里,而常林独擅丰饶,慨然散粟,邻里共沾其惠,德声远播。
未几,兴平元年,天象异变,地震频仍,日食蔽空,帝避正殿,寝兵息政,以祈天祐。
是岁,蝗灾肆虐,载于史册,曹操、张邈、夏侯惇诸公事迹中皆有迹可循,《后汉书》与《献帝春秋》亦详述其惨状。
谷价飙升,至一斛五十万钱,人间惨剧,至于易子而食。
兴平二年,蝗蝻复起,天旱无雨,禾稼尽毁。
后宫尚需煮枣菜以度荒年,军中将士离心离德,国势日蹙,民不聊生。
及至建安二年,蝗灾更扩至江淮,饥馑相望,人相食之惨景再现。
建安八年,战乱不息,铠甲生虮虱,复加旱蝗交侵,粮仓告罄,行路无裹腹之资,上下交困,民心动摇,知国将不国。
此年,袁谭乞援于曹操,亦可见时局艰危。
延康、黄初年间,蝗虫再度肆虐,冀州尤甚,民食不果腹,曹丕遣杜畿开仓赈济,以安民心。
辛毗更力阻迁徙之议,恐百姓流离失所,更添饥馑之苦。
嘉平之际,曹魏末年,天灾人祸并至,生虫蝗而五谷不登,国运日衰,其兆已显。
至晋武帝泰始、咸宁之时,蝗患依旧,天变示警,而权臣荀、贾之流,或归咎于政,或罔顾民生,实乃乱世缩影。
其实想想,现在会发生蝗灾也正常。
为何会发生蝗灾呢?
连年亢旱与洪涝交替肆虐,田畴龟裂,河湖横溢,稼穑不保,百姓嗷嗷待哺,此乃蝗灾先兆。
彼时,天地不仁,万物凋零,自然之序已乱,为蝗虫之滋生埋下祸根。
又数年间,中原大地烽火连天,诸侯割据,战祸频仍。
铁蹄所至,良田化为焦土,沃土沦为荒原。
此等荒芜之地,杂草丛生,湿气郁结,正合蝗虫繁衍之所需。
蝗卵潜藏于土,静待时机,一旦条件成熟,便如星火燎原,不可遏制。
再者,中原政局动荡不安,诸侯间为争权夺利,相互攻伐,无暇顾及民间疾苦。
府衙官员或忙于战事,或贪腐成风,对百姓生计置若罔闻。
是以,虽有蝗虫肆虐之兆,而无人预警,无策应对。
蝗虫得以从容生长,自卵而幼虫,自幼虫而成虫,终成漫天飞舞之势,遮天蔽日,所过之处,禾苗尽毁,民不聊生。
如今是建安七年,蝗灾之患,尚属遥想,未至肆虐之境。
郭婉记得明年才是飞蝗肆虐之年。
但马椒言之凿凿,谓田间已现蝗卵之兆,此事非虚,做不了假。
蝗灾之烈,常于来年肆虐,未料其兆已显于今岁,实乃天时不测,当早作绸缪。
既然已有虫卵,那便未雨绸缪不了一点。
唯一能做的,就是尽量减少来日飞蝗肆虐之时的损失。
“及至冬麦垂首,金黄满野,吾欲其收后,易稼为速熟之植。”
郭婉轻抚麦穗,转眸望向娄圭与马椒,继续说道,“彼时,天地将转,虫害或起,速熟之物,可解燃眉之急,亦能保吾食无忧。”
娄圭闻言,目露赞许之色,点头道:“主人所言极是,未雨绸缪,实乃智者所为。但是,何种作物,可堪此任?”
马椒亦接口问道:“确是如此,吾等皆非农耕之人,还请女郎明示,以解我等之惑。”
郭婉微微一笑,手指轻敲麦秆,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昔日,陈府君治蝗之时,亦曾教民种植豆、瓜等物,此皆生长期短,且能驱蝗之良品。”
“吾意可效仿之,于冬麦之后,遍植此等作物,一来可补粮食之不足,二来或能减轻蝗患。”
瓜、豆之属,生息迅速,周期短暂,实为蝗患迫近之际的种植佳选。
其生长之速,犹如春风化雨,转瞬之间,绿意盎然,生机勃勃,实乃救急良策。
并且,瓜豆之利,非止一端。
瓜可清热解暑,豆能健脾益气,皆乃百姓日常所需之物。
于蝗灾之后,民生凋敝之时,广植此等速熟之植,既能解民之燃眉之急,又可复田野之生机,真乃一举两得之妙计。
于是,郭婉决意果敢,定计于冬麦既收之后,专植瓜豆,以期速熟应急。
又思及乡邻百姓,或未识蝗灾之迫,遂欲广而告之,共御时艰。
届时,她会跟邻里农户说:“吾观天时,蝗患将至,非独吾家之患,实乃百姓共忧。”
“吾已筹谋,拟于冬麦收后,遍植瓜豆,以补粮食之不足,兼可驱蝗保田。”
“若乡亲信吾之言,愿共此举者,可同植瓜豆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若有不信者,或疑或惧,她也不会强求。
有相信者,就让他们尽早收割粟麦,然后一同种植瓜豆。
“陈府君治蝗?”
娄圭闻言,双目微眯,陷入沉思,片刻后,恍然大悟道,“噫!”
“女郎所提,莫非是孝文皇帝在位时,那位以仁政著称,又擅治蝗的灵石县令陈显乎?”
郭婉颔首应之:“子伯博学,所言极是,正是此人。”
实则,郭婉所阅陈显治蝗之书,乃前世之缘,借鉴唐太宗治蝗之事,今朝再忆,犹历历在目。
汉文帝之世,陈显以治蝗之功,得帝嘉奖,名扬四海。
闻郭婉娓娓道来,娄圭之神色由忧转喜,眉宇间舒展开来,似拨云见日。
郭婉见状,略显赧然,干咳一声以解尴尬,继而释曰:“婉昔日于故籍中,曾阅灵石县陈府君治蝗之绩,其法犹存心间,未尝忘怀。”
娄圭闻郭婉通晓陈显之法,喜不自胜,抚掌大笑曰:“吾辈此番有望矣!有望矣!”
“陈显乃文帝嘉许之治蝗良才,得其术,何惧飞蝗肆虐?”
其实,郭婉的灭蝗之法并非何等稀奇古怪的秘术。
“当然,诸君也不用太过于担心蝗灾。”
方才仅郭婉、娄圭、马椒三人,聚而论蝗灾之患,未几,闻讯的寻橦健奴皆蜂拥而至,环立四周,静听郭婉娓娓道来灭蝗之策。
众人皆凝神细听,面露敬佩之色。
“届时众蝗蔽天,岂一日可尽除?故今日未尽,明日续之;明日再续,后日亦不懈。总有尽时矣。”
“婉家中富庶,诸君勿忧腹饥而怠于捕蝗。且观将来漫天蝗虫,岂非天赐之佳肴乎?”
郭婉此言一出,娄圭、马椒及诸寻橦壮奴,面色皆变,如染翠绿,愕然相视。
“食蝗虫耶?”娄圭惊疑道。
“然也。”郭婉泰然自若,续言,“蝗以五谷为食,人何尝不可食蝗?观诸君之色,似有难言之隐。”
众人面面相觑,几欲作呕,唯郭婉神色自若,自信满满。
“食蝗之举,终究……”
“终究如何?”
郭婉打断了娄圭的话,目光坚定。
“终究乃解民倒悬,共度时艰之策。”
“蝗虫虽微,却能酿成大灾,吾等若能化害为利,岂非一举两得?况此等天赐之物,食之既可果腹,又可减少五谷之损,何乐而不为?”
言罢,郭婉环视四周,见众人神色渐缓,似有所动。
于是,她趁热打铁,继续鼓励道:“诸君勿以蝗虫为恶,当视之为天赐之福。吾等携手并肩,共克时艰,待蝗灾过后,必是五谷丰登,安居乐业之时!”
食蝗,并不是郭婉首创。
她是跟自家太宗皇帝学的。
大唐吞蝗第一人——太宗皇帝李世民。
贞观二年,京华之地,长安城阙,赤日炎炎,天不降雨,大旱肆虐,民田焦枯,蝗灾又起,漫天蔽日,蚕食禾苗,百姓苦不堪言。
唐太宗李世民,心怀苍生,忧心如焚,遂亲临御苑,欲察农事之损。
步入园中,但见禾黍稀疏,黄枯遍野,李世民叹息不已。
忽而,一阵窸窣之声,惊起群蝗纷飞,遮天蔽日。
于是,李世民怒目而视,随手捉得数只,置于掌心,高声斥之,说道:“尔等蝗虫,百姓视粮如命,尔则贪食无厌,害民甚矣!”
“百姓若有罪愆,皆由朕一身承之,何须累及无辜?尔若有灵,但食朕心,勿再戕害苍生!”
言罢,李世民欲吞蝗虫于口,以示与民同甘共苦,共赴患难之心。
左右侍臣大惊失色,纷纷跪拜劝阻:“陛下龙体尊贵,岂可轻试此险?蝗虫污秽,恐伤圣体,万望三思!”
李世民神色仍旧坚毅,挥手止之,慨然曰:“朕意已决,百姓之苦,即朕之苦,若能将此灾厄移至朕身,何惧区区小疾?”
“况朕为天子,当为万民表率,岂能畏缩不前?”
言毕,李世民不顾众人劝阻,毅然将蝗虫纳入口中,咀嚼而下,面不改色,神色自若。
群臣见状,无不感动涕零,皆叹陛下仁德之至,爱民如子。
此事传扬开来,百姓闻之,无不感激涕零,皆言:“吾皇圣明,愿以身代民受灾,真乃千古一帝也!”
自此,民心归附,上下一心,共克时艰,终得雨泽降临,蝗灾渐息,田畴复绿,百姓安居乐业,皆颂太宗之功德无量。
上官婉儿亦闻风而叹此事,她生于高宗麟德元年,虽未亲睹太宗圣容,但其事迹流传久远,深植人心。
郭婉对当年太宗皇帝吞蝗之举,尤为好奇。
既然太宗皇帝吃得,那她也吃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