鲜网vip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鲜网vip小说 > 春池照故渊 > 第15章 樱雪如诗

第15章 樱雪如诗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1976年冬,上海的樱花树裹着雪棉被。景故渊坐在樱花少年科技营的长凳上,看扎羊角辫的小宁举着木制步枪跑来,枪托上的樱花贴纸被雪水洇开,露出底下"歼敌"的刻痕——那是念池小时候用美工刀刻的。

"景爷爷,这枪能打雪仗吗?"小宁晃着冻红的鼻尖。景故渊笑着接过木枪,用左手摸出枚弹壳改制的哨子吹了声长哨,惊起枝桠间的麻雀。池瑜推着工具车走来,银发上别着他送的樱花银发夹,车斗里的搪瓷缸冒着热气,印着"抓革命促生产"的字样。

"该讲樱花勋章的故事了。"池瑜揭开红布,露出展板上的日军樱花勋章,玻璃罩下的弹壳旁放着封泛黄的信,"这是1940年景爷爷在山西反扫荡时缴获的,写信人最后成了我们的情报员。"

景故渊用食指敲了敲玻璃,左腕的老怀表链轻晃:"他在信里说,樱花不该染血。后来我们把这枚勋章熔了,做成了给老百姓报信的铜铃铛。"他忽然剧烈咳嗽,池瑜递来保温杯,杯身刻着念池从新疆寄来的维文"平安"。

雪粒子打在瞭望塔的玻璃上,映出池瑜在黑板画的樱花。她用红粉笔圈出花蕊:"这里藏着摩斯密码,当年景爷爷就是用樱花花瓣传递情报。"孩子们凑近看,果然在标本的叶脉间发现极小的"胜"字,是用刺刀尖刻的。

"景奶奶,您手上的疤是不是打仗时留的?"穿绿棉袄的男孩指着池瑜后颈。

"是啊,"池瑜摸了摸疤痕,指尖划过1943年的弹痕,"但这疤下面,是景爷爷用樱花蜜调的药,所以一点都不疼。"她望向丈夫,发现他正用左手给小宁系围巾,动作慢却稳,像极了当年在延安窑洞给伤员包扎的模样。

黄昏时分,孩子们在樱花树下埋时间胶囊。景故渊将自己的军功章放进去,勋章背后的"瑜"字被磨得发亮。池瑜放进一幅微型刺绣,画面是1945年的外滩,两个穿军装的年轻人站在樱花树下,男孩左袖别着"双枪"袖扣,女孩发间插着樱花。

"景爷爷,您为什么总用左手?"小宁仰着脸问。

景故渊蹲下身,让孩子看清他左掌心的老茧:"因为右手要握枪打敌人,左手要牵住最重要的人。"他望向池瑜,她正将他们的结婚证书复印件放进胶囊,日期栏的"19:23"被两片樱花花瓣夹住,一片是1945年的,一片是1976年的。

雪停时,天边泛起胭脂色。景故渊扶着池瑜走上瞭望塔,脚下的台阶刻着历年营员的名字,最新的一行是"小宁·1976"。远处的厂房飘来机床轰鸣,那是念池设计的新型播种机正在调试,机身印着"念池制造"的樱花标志。

"看,念池寄来的胡杨种子发芽了。"池瑜指着塔下的苗圃,嫩苗上挂着冰晶,像极了边疆的雪莲花。景故渊摸出怀表,19:23的指针指向西北方,表盖内侧的照片里,念池穿着军装站在胡杨树下,身后是绵延的雪山。

"他说今年春天要带孙子来种樱花。"池瑜呵出的白气在玻璃上凝成霜花。景故渊用左手圈住她的肩膀,感受着她毛衣下肩胛骨的轮廓——那是当年在重庆背着重伤的他爬山路留下的印记。

樱花树梢忽然落下片雪花,恰好落在池瑜银发夹的花蕊里。景故渊轻笑一声,想起七十年前的红帆船,她也是这样站在他身旁,任江雾沾湿鬓角,却眼里有光。

"阿瑜,"他轻声说,"你听,雪落在樱花上的声音,像不像当年的电报声?"

她侧耳倾听,雪粒子扑簌簌落在铁皮屋顶,远处的广播响起《我的祖国》。在这跨越半个世纪的旋律里,她听见的不是战火,而是无数个清晨,他用左手给她梳头发的声音,是念池第一次叫"爸妈"的声音,是樱花树下孩子们的笑声。

科技营的熄灯号响起时,景故渊牵着池瑜走下瞭望塔。樱花树下的时间胶囊旁,不知谁放了束用弹壳穿成的花束,弹壳上刻着歪歪扭扭的"谢谢"。他望着漫天星斗,忽然明白:他们种下的不是樱花树,而是把战争的疼痛酿成了种子,让每个春天都能长出新的希望。

池瑜抬头看他,发现他右耳后的红痣在雪光中跳动,像一颗永远年轻的心。她轻轻握住他的左手,就像握住了整个世纪的晨光——温热,坚定,从未松开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