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世界,规则由她自己书写。她的专业能力,足以驾驭任何领域的挑战,包括将“顶流”的影响力转化为推动心理健康科普的杠杆。而她和许星野的关系,也将在专业协作的层面上,展现出超越世俗眼光的力量。
她拿起手机,给许星野发了条简洁的信息:「《心语》首播,邀请你做特别嘉宾,分享‘破茧’的个人体验和情绪共振技术的感受。我已初步同意,具体内容需你团队与节目组敲定。愿意吗?」
几乎是秒回:「遵命,我的博士。我的荣幸。」
后面跟着一个他很少用的、带着点乖巧表情的符号。
林砚之看着屏幕,冰封的唇角,终于勾起一个极淡、却真实无比的弧度。这并非妥协,而是她以自己方式宣告主权后,主动开辟的新战场。
风雨欲来,但她已锚定方向。
接下来的日子,节奏快得像按下了加速键。
林砚之带领团队与《心语》节目组进行了数轮高强度会议,细化每一个环节,确保心理学专业内容的严谨性与呈现方式的吸引力。她设计的“三重情绪共振点”方案被不断完善,尤其是与许星野巡演首场生物反馈数据的联动部分,成为技术攻关的核心。
许星野那边,则在徐姐的严阵以待下,与节目组敲定了分享内容。他避开了任何私人情感话题,专注于讲述舞台背后的压力、寻找灵感时的孤独、以及尝试林砚之提出的声光与生物反馈技术时的新奇体验。他形容那种集体情绪被捕捉、被可视化的感觉,如同“在万人心海中,捕捉到同频共振的星光”。这个充满诗意的描述,让王亦可拍案叫绝。
与此同时,节目组的宣发机器全力开动。“心理学顶流博士林砚之 ×乐坛顶流歌手许星野破茧联动!”、“《心语直播间》首播揭秘:七万人情绪共振如何赋能心理疗愈?”、“许星野首谈舞台背后的心理健康!”等话题迅速引爆网络。林砚之那份冰冷的声明和许星野工作室低调的确认,反而为这场合作增添了神秘感和话题深度。
母亲依旧沉默。但林砚之从父亲一个欲言又止的电话里,感受到母亲那边压抑的怒火和更深的忧虑。这无形的压力,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终于,在无数目光的聚焦、期待、审视乃至质疑中,《心语直播间》首播之夜的帷幕,即将拉开。演播厅里,高科技设备闪烁着待机的微光,巨大的情绪云图模拟屏静候着数据的注入。
后台,林砚之最后一次检查着讲稿和流程,铂金耳钉在她耳垂上折射出温润光泽。
隔壁的休息室,许星野闭目养神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锁骨文身处。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前的寂静与蓄势待发的张力。
母亲投下的巨石,林砚之划下的界限,许星野无声的守护,以及各方力量的博弈与期待,都将在这方汇聚了尖端科技与复杂人心的直播间里,迎来第一次公开的交锋与呈现。